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权威发布

“疫苗危机” 如何才算真正化解?

健康中国health.china.com.cn 时间: 2014-01-22   来源: 中国妇女报

原标题:“疫苗危机” 如何才算真正化解?

  去年岁末全国共有18例疑似注射乙肝疫苗致伤亡事件,其中17例死亡,1例康复。国家卫计委和国家食药监总局对“涉事”的2批次康泰乙肝疫苗进行了前期检验,未发现在生产和质量控制中有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那前期关于疫苗死亡病例为“偶合性”死亡的说法,看来并非推脱责任的搪塞。被冤枉的“疫苗”,至此当可洗刷清白,“疫苗危机”所引发的风波,也该归于平静。然而,对于两部委公布的这一结论,舆论与公众仍然将信将疑,对于疫苗安全的担忧也远未完全打消。

 

  凭心而论,疫苗偶合性死亡,虽是专业术语,但民众其实并不难从日常经验中获得理解。不能因为表面上的因果关系,而忽略疾病的诱因。虽然“偶合死亡”的认定,并非一件易事,不过,尽管无论从婴儿的正常死亡率,还是疫苗的正常不良反应率,仅仅因为注射疫苗后婴儿死亡,便认定疫苗质量问题,其实都有失专业严谨。但是,舆论与民众对于官方“偶合死亡”的说辞不认同,对官方疫苗质量安全的结论缺乏信任,同样也是舆论与民众的权利,并不能因为其不够专业,便失去质疑的资格。

 

  事实上,由于医疗卫生本身的专业性与公共影响属性二者兼具,如何建立专业与民众之间的顺畅沟通渠道,如何为公众释疑,打消公众的怀疑与焦虑,同样应当是卫生部门必备的“专业性”。某种程度上,媒体与公众所获得的信息,既然有赖于专业渠道,那么如何让相关信息的发布真正具备专业性和说服力,体现的也正是卫生部门的专业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相比简单的“偶合性”回应,广东省公布的疑似疫苗死亡病例尸检结果,应该说就更具专业性与说服力。

 

  可见,对于疫苗注射后发生的死亡事件,如何排除公众的担忧,恰恰需要有专业扎实的医学调查来作为依据,才能向公众发布偶合性死亡的结论。假如尚未作专业调查,手头尚无过硬的证据,便让“偶合”这一专业术语模棱两可地高调出场,也就难免让专业表述显得不专业,引发公众欲盖弥彰的猜忌,自然在所难免。

 

  而从卫计委的检测来看,虽然此次被疑涉事的疫苗公司并未发现质量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疫苗危机”纯属杞人忧天。毕竟,生产质量安全,其实仅仅是疫苗安全的最低层面而已。而完整意义上疫苗安全的范畴,更应包括风险监管与控制的完整体系。此次疫苗危机,恰恰暴露出对于大规模上市疫苗的系统风险监控与评价机制的缺位。而应对类似危机,除了疫苗不良反应监管的公开透明之外,在疫苗的研发、生产、运输保存等管理环节,建立起系统的不良反应率上报与监督机制,同样不可或缺。在日本,所有的疫苗事故都必须上报,并对不良反应者的经济赔偿制度,从而激发生产商不断改进并降低疫苗的不良反应率。

 

  从这个意义上说,化解“疫苗危机”,仅仅是疫苗生产质量没问题还不够,整个疫苗安全的系统防控机制,信息公开机制,公众知情与沟通机制,都有亟待补足的短板。(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