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养老,还需众人添把柴
健康中国health.china.com.cn 时间: 2013-12-20 来源: 新华日报
2013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蓝皮书显示,去年全国老年人口达1.94亿,其中约5000万是农村留守老人。数据背后,潜藏着农村养老的隐忧。自去年起,在江苏农村,一种“集中居住、就近养老、统一管理、分户生活”的互助式养老模式悄然兴起。这种模式能否破解农村养老困局呢?记者近日在徐州进行了调查。
两间平房,一个小院。两位老人一个在择菜,一个在看电视。此时,一位稍“年轻”的老人从外面走来,递上一块猪肉说:“你们要的肉,我给捎来了。”
这是记者近日在新沂市瓦窑镇大新村夕阳红老年“关爱之家”看到的温馨一幕。
择菜的老人叫王福侠,她和老伴杜品余去年从原来居住的简陋土坯房搬到这里。“房子是村里盖的,床、沙发、电视、煤气灶、桌凳都是统一配的。我们不花一分钱,只要自带油盐米面,来了就能生活。”王福侠说。
大新村支部书记任浩介绍,前年由镇村两级共投资160万元,建了老年“关爱之家”,提供给村里30多位老人集中居住。
“这些资产都是村集体的,老人可以免费入住,但子女没有继承权。”任浩说,老人在这里实行分户居住,集中管理。
记者看到,每户老人家里都装有一个红色呼叫按钮,有情况可以呼叫值班人员,24小时随叫随到,可上门提供日常料理、卫生保健等各种服务。
瓦窑镇党委书记鲍冬晓介绍,随着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农村“空巢”现象日益突出,给本就处于困境中的农村养老带来新挑战。为此,瓦窑镇在全市率先以大新、大山和王刘等集中搬迁村为试点,建设老年集中居住区。目前已有86户150多位老人入住。
记者从省老龄委了解到,截至去年底,全省共建成300个农村老年“关爱之家”,10217位老人入住。
据介绍,除了村里安排的帮扶服务外,多数老年集中居住区建立了互助帮扶机制,年龄小的照顾年龄大的,健康的照顾有病的,形成“抱团养老”格局。
“‘离家不离村,村中享天伦’是互助式养老模式的最大特点。老人没有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既享受一定的公共设施服务,又有家的感觉。这既符合老年人故土难离的普遍心理,又方便子女探视,有效地化解了因经济承受能力偏低、家庭无法实施有效照顾造成的养老难问题。”省老龄办副主任杨立美说。
在省老龄委倪华看来,“互助养老”是介于机构养老和传统的家庭养老之间的一种养老方式,既有社会化养老的特征,又符合传统家庭养老习俗,更强调普通居民间相互帮扶与慰藉,是解决农村养老实际情况很可行的方式。
那么这种模式是否适合在农村推广呢?杨立美表示,这种模式虽然在社会化养老和居家养老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但如果大范围推广,各级都要加大扶持力度。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省老年集中居住区的建设费用,省财政给予一定补助,主要由镇村两级负担,压力比较大。以大新村为例,一共建设了31套,投资112万元,其中省里补助了25万,镇里出了48万,村集体出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只能依靠“一事一议”来筹措。
采访中记者发现,由于投入资金受限,“关爱之家”设施都很简陋。大新村“关爱之家”虽然每户都配有电视,但都是14寸的黑白电视;公共娱乐设施只有棋牌室。
对于老年关爱之家,土地也是一个坎。瓦窑镇的三个村,都是新农村建设中集中搬迁的村。它们利用村体集中搬迁的机会,才规划了老年关爱之家。“如果新农村建设已完成,再去谋划这个事,就不容易了。因此要把它纳入城镇建设规划中去。”杨立美说。
倪华认为,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必须把农村老年“关爱之家”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纳入县级以上政府的统筹规划。因为仅靠民政部门和镇、村的力量,尚无法协调不同属性的社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