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焦化厂医院改养老院 卧床病人无处去
健康中国health.china.com.cn 时间: 2013-12-16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导读:市民王先生的母亲四年前成为植物人,这一年多都在一家医院住院,大约半个月前,住院部部分病房要改建为养老院,要求病人转院。由于养老院不属于医保范畴,王先生负担不起相关费用,但是联系其他医院,都被以怕病人“压床”等理由回绝。专家称,这类长期卧床病人,既不需要经常治疗,住在普通养老院又无医保保障,所处“地位”确实很尴尬。
现象
医院改制 病人没了医保
“现在我们还能去哪儿呢?”市民王先生这段时间颇为焦虑,他的母亲四年前因血压高致脑溢血,身体处于植物人状态,这一年多都在炼焦化学厂医院住院,大约半个月前,医院的一张要求病人转院的通知彻底搅乱了他的生活。
这则通知在11月初就有了端倪,当时,焦化厂医院的住院部决定在明年改为养老院,当时传出的消息是病房被平分为住院区和养老院区。11月28日,院方加快了重整的步伐,贴出了要求病人转院的通知。北京青年报记者在王先生手中看到了这份盖有北京炼焦化学厂医院公章的通知,通知上称,医院将进行整体调整,重点围绕养老院和社区卫生服务开展工作,同时对现有病房进行改造。院方决定自12月1日起不再接收新的病人,同时按医保要求也不再办理重复住院手续,请住院病人及其家属于2013年12月30日前自行办理转院手续。
“住院部调整为养老院我没意见,但是总得把病人安置了吧。” 一纸通知,让王先生的母亲面临无院可住的窘境。王先生急了,其他病人的家属也按捺不住,纷纷与院方进行交涉,王先生说,院方为病人们寻找了三家医院,分别是国济中医医院、黎明医院和伟达中医肿瘤医院。黎明医院和伟达医院由于离家较近被王先生“相中”,然而,这两家医院却答复没有床位。另一家国济医院虽有空余床位,但地点却远在西三环的莲花桥,离王先生所住的劲松社区有些距离,且基础设施并不完善。
王先生说,医院在发出通知前就已经终止了母亲的住院医保,王先生的母亲只能自费。“这不是逼我们赶紧走吗。”截至今日,王先生的母亲已经脱离住院医保的“轨道”一个月了。王先生自己算了一笔账,在医保保障期间,一个月大概要花费1500元左右的治疗费,而在自费期间,一个月最少要花费2400元的治疗费,而这2400元还不包括更换尿管、胃管及买药的费用。“自费太贵,我们最近只能省着。”王先生说。他可以为母亲选择留在医院按养老方式住院,但这便脱离了医保的覆盖范围。
王先生说,与他母亲处于相同境遇的病人还有近30个,他们大多患有重病。目前已经有几位老人转院离开了,还有5位老人已经被国济中医医院接走。“不给安排医院怎么行。”一位病人家属李先生说,他最近也在打听转院的事,先后考察了几家医院,但目前他的患病亲属还没有找到“落脚之地”。另一位病人亲属张先生对焦化厂医院推荐的几家医院是否有床位表示怀疑,“那个国济医院就给15个床位,其他病人怎么办?”李先生坚称必须要得到一个说法。一位护工说,医院就要整改了,他们也要离开这里另谋生路。
医院一位负责人称,医院也尽力为病人寻找医院,但很多医院床位紧张,一时半会儿很难容纳这么多病人。
故事
卧床老太 辗转多所医院
“我说呀,就得认命,你也不能不伺候吧,但最后结局呢,肯定是人财两空。”陪着王先生走进病房,北青报记者看到了王先生的父亲,他显然已经坦然接受了妻子成为植物人的事实。他回忆说,老伴2009年5月份毫无征兆地突然发病,伴有剧烈呕吐,从此陷入了潜意识昏迷,完全丧失了思维意识。
王先生还不到40岁,头发已苍白。2013年,他被评为北京市万名孝星之一,这个荣誉称号折射了四年来他的艰辛生活。对他而言,累点无所谓,可是母亲始终没有一个稳定的“家”却成为他的心病。他回忆说,2009年母亲患病后,一直住在垂杨柳医院,2010年1月,垂杨柳医院希望他母亲能够出院。“家庭医生要是管用,住在家里也成。”王先生说,抢救时为了保证母亲的生命,做了气管切开。然而,当时的权宜之计反倒成了老人在家治疗的“拦路虎”。母亲仅仅出院后8天,就在家中发起了高烧,父子两人和好心邻居将母亲从五楼抬了下来,再次送进了医院。家中无法保证消毒等各方面问题,家庭医生也没那么大能力,在家治疗的路被堵死了。王先生只好踏上了漫长的寻找接收医院的道路。
“其他社区的医院也不行。”王先生说,社区医院都与社区对接,潘家园和双井社区有他中意的医院,但由于不是他所在的社区,屡次碰壁。一番辗转,王先生找到了位于农展馆附近的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植物人促醒中心,在这里母亲安稳地居住了一段时间。2012年上半年,促醒中心被裁撤,病号们都被转移到了一家康复中心,可是母亲却被挡在门外。“那里住院是捆绑式的,还要进行各种中西医理疗,而我母亲的身体状况根本用不着这些,那家医院就不乐意了。”吃了闭门羹的王先生又找到了焦化厂医院。他回忆说,当时焦化厂医院刚从内部医院改为社区医院,病人并不多,很乐意接收他母亲入院。2012年5月,母亲住进焦化厂医院,也算有了“新家”,平稳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上个月……在这次的转院风波中,王先生又自行寻找了多家医院,然而老问题依旧,一些医院认为他母亲这种状态会“压床”,一些医院回绝说,他母亲气管被切开,容易交叉感染,院方承担不起责任。
声音
养老病人 为何不受待见
昨天,焦化厂医院的一位医生称,一些病人的医保的确已经被院方终止,那是为了让他们尽快完成转院手续。该院另一名负责人说,她理解病人们的处境,但是目前国家医疗资源紧缺,一些病人在此住院只能是“养老”状态,并不真正地进行治疗,这样一批人,只能划入到养老方式中,这对于经济困难的家庭确实有些难以负担。
“国家在这方面确实存在不足。”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法制专业委员会的郑雪倩律师建议说,目前三级医院的住院资源都是以应对急性病为主,王先生母亲这类病人应该尽量去寻找一些一级医院,这些医院可能会接纳这类病人。“应该多设立几家康复或者临终关怀性质的医院。”她说,这类慢性恢复病人所处“地位”确实很尴尬,既不属于需要经常治疗的病人,又不属于普通养老院里的老人。以前问题并不突出,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这个处于夹缝中的群体越来越庞大,国家应该增设一些针对这类人群养疗结合的医院。“这类人起码应该享受一部分医保。”郑律师说,这类人并不等同于养老院中的老人,因为他们是需要定期观察的,仍然处于护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