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中国> 名医

王辰:1/3慢阻肺早期没症状

健康中国health.china.com.cn 时间: 2013-11-30   来源: 环球网

  1120日是“世界慢阻肺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作为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具有高致病、高致残、高致死等特点,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慢阻肺至今已成为全球第四大致死疾病,我国患者高达4300万人,平均每分钟就有2.5人死于慢阻肺。早在2000年,国家卫生部报告中就指出,我国每年由于肿瘤和脑血管病死亡的人数各140万,而慢阻肺紧跟其后,高达128万,位列我国死亡原因的第三位。在40岁以上人群中,慢阻肺患病率达8.2%,且近年来还有上升趋势。慢阻肺常反复发作,不仅累及肺脏,还会导致肺功能逐渐下降,并可能引起全身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骨骼肌功能障碍、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症、抑郁和肺癌等。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王辰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人们一般认为慢阻肺应该会有临床症状,但实际来看,患病的人群中早期有64.5%的人可能出现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还有1/3的人群没有症状。这是因为,肺脏具有较强的代偿能力,疾病进展比较隐匿,常不为人察觉。慢阻肺早期症状不明显,主要是咳嗽、咳痰、活动后呼吸困难、喘憋等,很容易被误解为生理机能“老化”,并因此漏诊和误诊。

 

 

  值得注意的是,当慢阻肺患者出现气短、上下楼梯或运动后感觉呼吸困难等标志性症状,甚至发展到平静时也“喘不过气来”,已多属于中晚期,往往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肺通气功能已损害50%以上。中晚期慢阻肺发生感染后急性加重、呼吸衰竭的概率明显增加,5年内死亡率可高达20%30%

 

  更让人担忧的是,慢阻肺的患病人群正在年轻化。“过去只有4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资料,但近年来从临床经验上看,40岁以下的慢阻肺患者正在逐渐增多,慢阻肺已经不局限在中老年群体。”可能原因是青少年过早吸烟、上网成瘾、有氧运动减少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增多影响到青少年呼吸系统发育,致使肺活量降低,使得青少年人群成为慢阻肺的“后备军”。调查显示,吸烟是重要发病因素,近五成慢阻肺是因吸烟所致,吸烟量越大、吸烟时间越长、烟雾吸入气道越深、开始吸烟年龄越早,患慢阻肺的危险性就越大。此外,超两成慢阻肺患者有长期油烟接触史。

 

  因此,戒烟是防止患上慢阻肺或防止此病恶化的最有效措施。研究表明,如果能够及时戒烟,慢阻肺的发生率可以减少80%90%。不吸烟人群应学会在公共场合拒绝二手烟。

 

  对长期在粉尘环境中工作的人或在雾霾天出行的人,可以佩戴口罩,减少有害气体的吸入。此外,还应防治感冒及其他感染,注意室内通风。平时应摄入足量蛋白质,多吃蔬菜、水果,合理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少吃生、冷、辛辣、油腻食物。此外,体育锻炼是预防和治疗慢阻肺的有效手段。步行、太极拳或慢跑等不同强度的运动,不仅可增强肌肉活力和呼吸功能,还可以增强体质。

 

  有人讲慢阻肺好像治和不治差不多,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在慢阻肺的治疗上不论医生还是患者都是有可为的,关键就在于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慢阻肺的治疗就像是一场“马拉松比赛”。跑赢比赛的关键就在于坚持规范治疗,目标就是积极改善呼吸困难相关症状,以提高活动能力。▲

 

  40岁要查肺功能

 

  鉴于慢阻肺症状的“隐匿性”,定期检查肺部功能对于尽早发现疾病至关重要。

 

  大部分慢阻肺患者都是中老年人,其中很多患者都是家中的“顶梁柱”,既没有时间又不太注意自身健康或身体变化,因此,即使出现了慢阻肺的症状通常也不放在心上,以致不幸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对此,王辰建议大家,应密切关注和留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如果在爬楼梯、做家务的时候比同龄人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活动能力下降的情况,要及时去医院进行肺功能检查。特别是高危人群,包括有长期吸烟嗜好的人群,经常暴露在粉尘环境中工作的人群,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的人群,年轻时反复得呼吸道感染的人群,或者有慢阻肺家族病史、长期油烟接触史的人群,都应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40岁以上人群,最好在常规体检中包括肺功能检查。因为调查资料显示,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发病率高达10%,而且年龄越高,发病率越高。

 

  目前,慢阻肺最主要的检测手段包括肺功能检查、胸片和CT。慢阻肺以气道的慢性阻塞为特点,肺功能筛查是判断气流受限的客观指标,重复性好,因此成为诊断慢阻肺最简便、最经济、最准确的方法。通过“嘴里含住一口气,然后根据操作要求,平静呼吸,之后用力吸气,快速地吐气,快速地呼吸……”这样的检测可帮患者尽早发现病症。

 

  目前慢阻肺诊断中最大问题是漏诊。烟民往往靠常规胸片判断是否患上了慢阻肺,其实由于慢阻肺属功能性疾病,拍X片等医学检查通常看不出肺有什么异样。因此,王辰建议大家体检时发现胸片没问题也别大意,最好再做个肺功能检查以助诊断。▲

 

  专家小传

 

  王辰,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医院副院长,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