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丛玉隆:大检验医学理念的实践性升华

健康中国health.china.com.cn 时间: 2013-11-08   来源: 新华网

    大检验医学理念的实践性升华

  ——专访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会长 丛玉隆教授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华健康访谈!

  【主持人】近年来,检验医学作为临床医学中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为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预后判断提供大量的新技术及新的实验室监测指标。然而,就检验医学而言,仍有诸多方面需要人们进行更深层的探知。

  为此,今天我们请到了中国检验医学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原主任委员、现任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会长——丛玉隆教授接受我们本期的新华访谈。

  【丛玉隆】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改革30年以来,我国检验医学领域有了质的飞跃。丛教授,您作为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会长,由您创新提出的“大检验医学”一直深受医学领域关注,在您看来,我国医学检验领域经过这30年的发展,在哪些方面具有尤为突出的转变或特色?

  【丛玉隆】我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我国检验医学发展的变化,这期间使我深刻体会到,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促进了我国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概括地讲,我国检验医学已经发展到一定高度,甚至接近于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检验医学的转变或特色,总结起来有八个方面:自动化、小型化(家庭化)、分子化、国际化、标准化、个性化、网络化和信息化。

  具体来说,自动化,即克服手动局限性工作加快检验速度的同时,保证生物安全,极大地减少了交叉污染的机会。此外,它提供了很多手工做不了的实验指标,这种指标对于疾病的诊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医院的诊断信息里,70%来自于检验科,这都归功于我们实验方法的自动化。

  小型化方面的发展则来源于上世纪的90年代,以前我们叫灾难医学,现在叫急症医学。随着其发展,需要很多项目应用在病人的床边,甚至在突发事件的现场,并且能够马上得出报告。

  分子化,即当前时期的检验科,其中包含很多此类新的技术,都是从分子生物学等技术中发展而来的;主要用来检测标志物、早期诊断肿瘤或其他疾病。

  国际化,即遵循世界整体、相容的原则。例如,由于外出维和,援外人员大部分会患上疟疾,甚至艾滋病都是由国外传来。因此,我们要适应国际的变化,形成相关的技术。

  标准化,是继国际化之后的必然结果,即结果可比性。首先要实现实验室规范化,在规范化的基础上标准化,才能到国际化。直到2005年之后,我们国家在实验室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的非常好。

  个性化,如今的医学领域,都强调个性化医疗,即同一种病,对应的并非是同一种治疗。这时候就要事先有个预测,需要检测是否会敏感,产生抵抗等,再进行药物的选择,这就是个性化医疗,而前提就是个性化诊断。

  网络化,就是使检验能够为更多的人群服务。过去,都是在大医院才具备网络化技术,如今逐级机构同样可以参与业务指导。

  信息化,则包含两方面:其一是医院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其二则是POCD,即病人在突发事件中(如地震),甚至远程会诊等信息化处理。

  总之,检验医学之所以能够有如此惊人的发展,归功于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党的惠民政策。

  【主持人】可以看出,如今愈加复杂的诊断检验技术,促使检验医学逐渐成为一门专业,这必然需要大批的人才医师。那么,国内目前具备这方面的人才培养或专业机构吗?请您结合多年的经验,谈一谈对于培养人才医师方面的体会?

  【丛玉隆】我们国家的检验医学能够发展到今天,没有资金、人才作为一个支撑,单纯依靠现代化设备是无法达到的。实际上,人才培养是相当重要的。可以看到,改革开放给予了我们一大批人才医师,为检验医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人才机制。应该说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人才基础薄弱,一个是我们实验室规模小。就我个人而言,所谓的医学检验,即学科理念是以标本为中心,并以实验结果为目的的;它所提供的是数据,这个也是临床检验的内涵。同时,它属于检验技术的一部分,现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列入收费项目的就有上千种;而面对这么多结果,选择与应用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检验只提供数据是不行的。数据,一定要变成信息给临床,甚至要直接参与临床的诊断的治疗。因此,我们把以标本为中心,以结果为目的转化为以病人为中心,以检验结果提供的有效诊断信息为目的,参与到临床诊断和治疗,即“检验医学”。随着进入检验医学阶段,其中的人才结构就发生了根本变化。作为检验医学,首先,要有数据才有信息,必须具备技术人员。其次,要参与临床,必须有临床医师从检验的角度切入到临床。所以说,就当代检验医学而言,特别是大的检验科,至少它有两个岗位,一个是技术系列,一个是医师系列。这两者同等重要,没有谁高谁低,主要是从事工作不同。我国从1983年以后,逐步进行这两个系列的高等教育。确切说,可能更早一点,就在医学院校专门设立了检验系,检验系培养出来的是从事检验的技术人员。至今,我国已有近百所医学院校,每年都有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检验系人才,甚至还有检验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

  还有一个医师系列。原则上,我国是从2002年颁布了《医师法》后,我们在医师领域里,分出一个“检验医师”。他是从事检验行当的医师。我们把检验医师定义了一下,他必须是临床医师,他有医师执照,他又经过检验医师的检验培训,最后成为检验医师。外国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了,我国是从2004年才起步,但是速度很快。那时,我是中国检验医师分会会长,这个分会是2003年组建的,发展速度也很快。现在,对于我们国家的检验医师体系,首当其冲必须是医学本科毕业,持有医师执照,而且我国专门有检验医师的培训基地。目前,在我知道的四五十所院校里,专门有检验医师的培训基地。经过三年培训,再输送到临床,而这部分人员,其主要工作是架起实验室人员与临床人员之间的桥梁。

  此外,一方面,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实验和项目合理不合理,检验医师可以提供咨询。另一方面,检验结果递交到临床,临床医生是否能正确理解,检验医师也可以提供咨询。在会诊的时候,治疗方案或下一步鉴别诊断,检验医师都要参与。

  我们说检验医师的队伍在壮大。但可能由于起步晚,会有一个过程。相信这部分新人能起来,再加上我们如今诸多现代化的设备,相信检验科还会有更大的发展。

  【主持人】通过您的介绍,我们知道现在检验医师已经具备了一个很规范的教育机构。1998年,您就开始了在实验室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管理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将ISO15189文件的内涵、过程控制理论、医学实验室全过程及国内医学检验普遍存在的问题有机地结合,创建了“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图”。您当初是如何想到要创建这样一张“丛氏流程图”的?您的着力点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丛玉隆】这张流程图的创建,是与我从事检验医学的经历分不开的。从事这一领域40多年来,在检验科,无论是担任技术员、医师,还是主任、教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科研成功的根本前提是质量。因为从事这项工作,只有通过数据才能获取信息,进而参与到临床治疗中去。所以,归根结底,检验医学最重要的是质量。作为学科带头人,要了解质量是学科建设永恒不变的主题,可以说:质量就是生命。因此,自1995年开始,我就在科研、教学及实验室管理方面,同时也参考了很多国际文献,例如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相关文件。此外,还查阅了诸多管理方面的书籍,深刻地意识到一个实验室若要搞好质量,必须具备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这一思路就是流程图的精髓。而质量管理体系,它的理念就是用系统学和方法论的基本理论,研究每一个实验的全过程。这一全过程,从医生看病后开化验单、医护人员采取标本、标本安全运输到实验室;一直到检验科检测结果、结果递交临床医生、分析结果后应用到病患;最后,诊治真正对病患起作用,这是一个完整的全过程。因此,检验不只是单纯地在检验室出具结果,而是我说的这样一个全过程。然而,在这样一个全过程中,存在很多的环节,找出影响检验质量的每一个环节的要素,通过医师的工作经验、文献复习、与临床医生的沟通,制定出控制每一个影响结果的环节,这就依靠一整套的控制流程。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质量就是生命,那么,是不是通过这样一张流程图,就可以轻松的检测出哪一个环节出现了数据误差呢?

  【丛玉隆】是的,这是一个控制的手段。确切地说,全过程包含了分析前、分析中,以及分析后三个阶段。随着我国医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在分析中,以及分析后阶段出现问题的几率相对甚小,而分析前(医生判断以及采取标本部分)相当于出错率较高。

  【主持人】如此看来,医护人员要对“标本”具有很强的责任心。为了获得高质量的检验“标本”,医护人员必须了解从生物学、采血方式到血样运输、贮存等多种非疾病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那么,您能具体介绍一下流程图中分析前的这一部分吗?

  【丛玉隆】首先,医生要对所开化验单有着一定了解,并且具备一个相对应的控制阶段;其次,就是“留标本”,很多实验都是受到了病人饮食、用药、状态的干扰,这就存在一个告知的控制程序;最后就是采血,使用抗凝剂、器具质量等等,到标本的保存时间,等等这些因素,这都属于分析前。特别是我们现在都是体检,标本是最重要的。虽然实验室很标准化,但是标本是否标准,结果是不可比的,尤其是当前提倡结果互认。对此,我也希望通过媒体让老百姓知道,要做检验,得到结果,要从标本上注意,避免造成医患矛盾。

  【主持人】无论在医学检验,还是检验医学的过程中,以“标本”为基础的“检验”似乎充当着重要角色。在您看来,医学上所谓的“三大化验单”具体哪些数据或指标通常会令患者困惑不解,或是造成医患矛盾的主要原因?

  【丛玉隆】真正经典的“三大常规”没有现在这么多,比如我年轻时,血常规就是白细胞、红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白细胞分类;尿液就是糖、蛋白等。在当时的条件下,一般工作的筛查是对的;但是,当时没有如今这么先进的技术,病人相对很少。我在北大医院就任期间,一天能有100个血常规标本就足以;但是现在,以301医院为例,一天内血常规“标本”加起来就达1400~1500份,如此几倍的往上涨,这必须要自动化,否则一周都不能检测出结果。因此,我认为自动化有两个好处:一是规范了,结果准了;二是相对来说,它还会提供一些相似的几个指标,很有益处,这个项目就稍微多一点。可以说,所有自动化机器都是这么设计的。

  那么,有的人会说,只是做一个血红蛋白、白细胞“检测”和分类就可以了;如若从医生的角度讲,确实足够了。但是,从现在的工作要求、过程来说:标本太多,无法做,必须试用自动化机器,程序出来的参数比较多且有实质用处,比如尿,现在是尿10项,蛋白、糖等等。

  然而,现在所说的三大常规,我们称之为尿液分析、血液分析等等。这些对于初诊的病人和体检的病人是必须的,所以说现在的血液分析和以前的经典三大常规是不同的。但是,由于现在标本太多,很多人采用了人工形态学的检查,机器进行细胞分类终归代替不了人。现在由于不断的规范、国家的要求,已逐步得到了纠正。

  【主持人】就目前检验医学领域的技术探究,您在血栓研究方面有着独到见解,而且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那么,可以具体地为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内容吗?

  【丛玉隆】我从事检验医学这么多年,主要做了几件事,一个是实验室标准化,二是整个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特别是成本质量,还有就是科研方面的成果,即血栓方面。至于为什么致力于血栓方面的研究,是和我本身工作有关系。首先,我本身就是临床血液病研究生,对血栓比较了解,血栓疾病在过去并不突出,到了20世纪80~90年代,人们饮食习惯发生了变化,人口老龄化加剧,导致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很高。其次,就是根据我工作的需要,我们301医院主要是致力于老年病方面的研究,专门是国家老年病的重点基地。而老年病很大程度的都是血栓疾病,我这20年基本都是研究血栓,硕士、博士、博士后都在从事血栓方面的研究。

  至于血栓疾病,是一个新兴学科,主要研究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各种疾病和症状,影响健康的因素,以及血栓的实验室诊断,这些都与临床有着密切关系。其中,临床的诊断监测,都要根据实验室的数据,所以实验室的血栓研究,对临床血栓病的提高,很重要。这其中包括了:一、血栓前状态,比如老年人,糖尿病等,是否存在易发血栓的因素;二、血栓的诊断与治疗,是抗栓治疗还是溶栓治疗。除此以外,还有一些静脉血栓及早期诊断都是靠实验室。所以,我在这方面做了这些工作,其一就是血小板的基础研究,药物,监测,质量控制,做了一些工作;其二就是凝血因子的相关工作,有些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价值。

  【主持人】在检验医学领域中,您将检验医学实践到每一处细节。那么,结合这些年对于检验医学的体会,请您谈一下我国检验医学实践还应寻求怎样的发展方向?

  【丛玉隆】对于这一点,我觉得可以有几个方面,同时也有几个问题,更应该得到重视。

  第一,检验与临床交流的问题。现在的医学发展很快,分科越来越细,临床医生很难把检验理解的很透彻,那么检验方面的技术人员参与临床的机会比较少。所以,临床的做临床,检验的做检验,彼此不能结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交流沟通的问题。同时,检验医师在我们国家应该说还是新生事物,2005年才进入专科序列,刚有培训基地,现在真正说实在的,体验内涵和定义的检验医师,在我们国家来说不多,加强检验实验室和临床的沟通和结合,真正的把我们的数据变成信息,病人才能得到真正有价值的帮助。

  第二,就是实验室的标准化,并且要和国际接轨。目前,我们在这方面开展的很好,国内上百家医院都拥有了ISO15189国际实验室管理文件的认可。虽然在2005年第一家被认可,但是这还不够,必须要按照标准去做。

  第三,就是加强寻证检验医学。以我总结的来说,即不断进行文献复习和医疗事件,以及实验室临床结合,进行方法学的研究和临床价值的探讨;同时,进行经济学的评估,老百姓能否承受,是否适合我们的国情。在我看来,最便宜的东西不见得就能用,它还要符合临床的需要,且成本是我们能够承受的,即价格要合理。概括地讲,就是要适合国情、民情、病情来开展实验研究,做到以病人为中心。

  【主持人】感谢丛教授为我们讲述了这么多关于检验医学的知识,谢谢大家收看新华健康访谈。

  【丛玉隆】谢谢大家!(刘佳 张晗)

  【丛玉隆简介】

  丛玉隆,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军检验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主任。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先后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第五、六届主任委员、七届前任主任委员,中国检验医师分会第一、二届会长、《中华医学检验杂志》第四、五届编委会总编辑、《检验医师杂志》第一、二届主编、解放军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八届主任委员、解放军医学计量委员会标准物质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全国医学实验室及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委员会第三、四届主任委员。中国认证认可委员会医学分技术委员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在医疗、科研、教学、保健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北京医科大学和解放军总后系统优秀教师、中华国际医学教育奖、中央保健委员会的保健工作先进个人。先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二、三等奖,解放军科技、医疗、教学二、三等奖,北京市及省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等共16项。主编专著28部,发表文章200余篇。主编教材3部。其中作为总主编的大型系列丛书《检验与临床诊断》(共30分册900多万字)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荣获个人三等功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