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训明:强化自身保健意识 勇攀心脑领域巅峰
健康中国health.china.com.cn 时间: 2013-11-08 来源: 新华网
吉训明:强化自身保健意识 勇攀心脑领域巅峰
——专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吉训明
【主持人】在医疗事业的迅猛发展的今天,不断涌现出一批批目标坚定的杰出青年。他们有着资深的临床经验,超强的创新能力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作为医学领域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先锋,他们在浩瀚的医学海洋中努力探索前行,在攻克疑难疾病的漫漫征途上力排万难,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从未停歇探索的脚步。他们为祖国培养出高端的医学领域人才,科研成就更是获得了国内外同行们的高度评价。
近年来,我国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的逐年攀升,迫切需要进行脑血管病诊治新技术的研发、技术推广和保健知识普及工作。
为此,新华健康特别邀请到了中华预防医学会老年病预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杰出青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吉训明教授,接受本期的访谈。
【主持人】欢迎您,吉院长。
【吉训明】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全世界人群预期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气候差异和环境污染的加剧等等,促使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作为从事脑血管病防治研究的专家,您能否简要介绍一下我国脑血管疾病领域的防治研究现状?
【吉训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脑血管病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且每年正在以8.7%的速度快速增长,位居居民死因的首位。目前,以北京为例,每年脑血管病方面的直接医疗费用已超过100亿元,这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然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脑血管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呈逐年下降趋势。与欧美相比,我国脑血管病除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以外,还具有复发率高的特点。当前,北京是国际大都市中脑血管病复发率最高的城市,其与文化、生活、种族等多方面差异有关,表明中国脑血管病发病特点的特殊性。比如,就脑血管狭窄和闭塞而言,欧美91%发生在颈部(颅外),颅内仅占9%;而中国正相反,36%~55%发生在颅内。这种不同的发病特点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因此加快我国脑血管病防治新技术研究十分紧迫。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脑血管病防治研究,不断增加科研经费投入,但由于脑血管病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和种族差异性,神经保护药物的研究至今没有突破。一旦脑血管病发作,仅少部分轻症患者得到恢复,然大部分患者残留神经功能障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加快脑血管病机制和神经保护新技术研究将对我国脑血管病防治起重要推动作用。
【主持人】据了解,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建立了中美神经科学联合研究所。那么,这对于我们医院乃至国家脑血管病领域起到哪些作用?对我们自身又有着哪些益处?
【吉训明】建立中美神经科学研究所的想法源于8年前我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的感悟。我在麻省总医院神经科查房的第一天,老师带我看一位即将出院的脑梗死患者,这位患者的入院CT照片显示大面积脑梗死。老师问我在中国面对这种病情的患者如何治疗时,我告诉他,我们常规采用包括脱水、神经营养、抗血小板药物、抗凝治疗等至少5~6种药物治疗,输液是必须的治疗手段。老师告诉我,这位病人住院期间只每天服用一片阿司匹林,目前患者恢复很好。这件事给我触动很大,要提高自身的脑血管病防治水平仅仅学习外国的诊治技术还不够,须更新治疗理念和从事治疗新技术研究。回国后,我致力于依托哈佛大学的技术优势建立中美高水平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目标。我利用各种机会,加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与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之间的学术交流合作。经过不懈努力,建立中美神经科学研究所的倡议的得到双方单位领导的支持并成立。研究所的建立,一方面使我院神经科学的研究水平提高了一大步;更重要的是利用哈佛大学世界最强的神经科学研究资源,加强了对我院专业人员的培训。近几年来,我们连续派遣5名专业人员前去美国进行一年以上的训练,如今他们均已成为我院临床诊断治疗以及科研的主力军;同时,我们还在源源不断地向美国选派培训人员。中美神经科学研究所的建立,更好地发挥中国病患资源多和美国理念技术较先进等优势,改变了我院神经疾病防治理念和推动了新技术研究。
中美联合神经科学研究所目前至少开发了四种脑血管病诊治技术。第一种技术,即靶向低温脑保护治疗急性脑梗死技术,这种方法克服了全身低温和头部局部低温的副作用,采用神经介入微导管技术实现病变脑组织的低温。该技术与先进的机械取栓技术结合,显著降低了严重脑梗死患者的救治成功率;该研究成果被列入了国家“十二五”临床研究项目,进行全国临床验证和推广。第二种技术,是常压高浓度氧治疗急性脑梗死技术,即用氧气治疗脑梗死。与高压氧治疗相比,常压高浓度氧治疗时利用正常压力的纯氧进行治疗,安全、经济、简便易行,该技术已进入临床试验。第三种技术,即缺血预适应预防脑梗死。简单而言,是让脑卒中的高危人群接受反复、轻微的肢体缺血、缺氧训练,以此提高人体对未来发生心脑严重缺血、缺氧事件时的抵抗力,该研究结果发表在神经科国际知名杂志,引起国际同行高度关注。第四种技术,是高颅压与脑静脉系统血栓的系统研究。脑静脉血栓发病率较于动脉血栓,易被临床误诊。我国每年有5~7万名静脉窦血栓患者发病,且多发生于新生儿及育龄期妇女,包括孕妇、产妇及服用避孕药的女性。由于新生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中国医疗卫生水平的评价,从而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我们通过对该病从基础到临床系统、深入研究,发现了早期诊断的生物标记物,制定了诊治新标准,使这种疾病早期诊断率显著提升,从而降低了重症患者的转化率。开发了多模态综合治疗方法和专用治疗器械,使我国重症脑静脉血栓的救治成功率较欧美等国家提高28%,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因此,原卫生部在宣武医院成立全国高颅压与脑静脉病变诊治中心,负责神经科医务人员的培养及技术推广工作。基于中美神经科学研究所在脑血管病防治研究中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国家发改委于2013年5月在宣武医院成立国家卒中抢救与治疗指导中心,提高我们国家脑卒中抢救水平和能力,加强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首都医科大学和宣武医院领导对研究所的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研究所成立以来,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队伍均快速发展壮大,承担着大量国家研究项目。中美双方期待着研究所将更好地发挥中国脑血管病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主力军作用,实现科技降低卒中发生率,最终实现改善中国百姓的生活质量这一宏伟目标。
【主持人】据媒体相关调查,目前已经报道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有几十种之多。就我国而言,请您简单地介绍一下当前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发病因素,以及具体的预防方法,助于我们有效地避免脑血管病的发生。
【吉训明】面对我国快速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我国脑血管病的有效防控手段在于预防。我国人群与卒中密切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心脏病(例如:房颤、心肌梗死)、吸烟、肥胖和缺乏运动、年龄、卒中家族史共八大因素。需要强调的是,八大危险因素中只要满足其中三点,就属于高危人群,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脑卒中早期筛查和干预。此外,若病患曾经发生过脑梗死或者一过性脑缺血发作,不管是否具备八点危险因素都属于脑卒中高危人群,必须定期进行卒中筛查和有效干预。
对这些高危人群,我们需要更新防治理念。第一,对于已发生过脑卒中的病患,要进行病因的筛查和针对性干预,预防复发。第二,高危人群每年应该到脑卒中筛查专业机构接受体检,同时要避免一个误区:老年人体检,尽量避免选择社会上仅具有入职体检能力的盈利性体检机构,这些机构缺乏脑卒中筛查的项目和经验。老年专业体检机构能够通过超声技术、核磁共振技术、CT血管造影(CTA)技术等,做到早期发现脑血管是否有斑块、狭窄、堵塞和易破裂出血的动脉瘤,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防患于未然。同样,无论是心电图,还是心脏超声技术,都无法发现心脏梗死的潜在危险因素。而利用心脏CTA技术科发现心脏自身供血系统(冠状动脉系统)病变,进行早期干预。简言之,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病可通过有效的早期筛查及早期干预,得以控制。
【主持人】那么,在防控方面,您具有哪些创新方法或者方式呢?
【吉训明】作为一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脑卒中防控专家,我首先以身作则,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包括饮食、锻炼和体重控制等。为了让自己保持充足的精力,承担繁重的临床和管理工作,我坚持在每天起床后打太极拳,已坚持20余年。实践证实,该方法简便、有效。
作为医护人员,没有好的身体无法承受繁重的临床医疗工作。医护人员只有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切实可行的保健手段,保持健康体魄更高地为我们的病患服务。我真诚地向全国的医务人员推荐杨式太极拳。
除了打太极拳以外,徒步快走和游泳都是锻炼养生的很好选择,但都必须坚持养成习惯。需要强调的是,快走不同于我们一般的散步,要求以1公里/10分钟的速度,确保心率超过100次,气喘,且微微出汗,方能达到锻炼效果。通常而言,此类锻炼每周不能少于五次,每次40分钟至1小时为宜。因此,危险因素的控制、通过饮食控制和适当的锻炼,以及定期卒中筛查,脑血管病完全可以预防。
【主持人】2005~2007年,您曾先后担任美国迈阿密大学脑血管病研究所访问学者,以及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卒中中心高级访问学者。那么,国外在治疗脑血管方面与我国相比有哪些区别和不同?
【吉训明】中美脑血管病防治的差距主要在理念,而不仅仅是医疗技术。理念的差距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医护人员的脑卒中防控意识不强,重治疗,轻预防;另一方面是公众卒中防控知识缺乏,卒中危险因素的控制达标率过低。脑卒中的防治,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关注老年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病。有效手段是大力提倡并加强科普宣传,早期筛查,早期干预。构筑全国脑卒中筛查和急性期抢救治疗网络,提高筛查人群比例和急性期成功救治率。
对我们医护人员而言,除了积极做好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诊治工作外,还应该利用业余时间给公众和患者传授卒中预防科普知识。因为医生,尤其是知名专家的公众信任度高,他们需要站在科普宣传的第一线,给老百姓定期做科普宣传,从而不给虚假商业广告留空间。比如,不少老年人都相信定期输液能预防卒中;降脂药伤肝不能长期使用;阿司匹林使用有出血风险等能吃等等。脑血管病的科普宣传比心血管病科普显得更为迫切,心梗发病时患者会出现剧烈胸痛,而脑卒中早起症状轻微,不易引起患者和家属的重视,导致延误治疗,失去治疗的最佳黄金时间。
我国脑血管病发病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则是脑血管病基础疾病得不到很好地控制,高血压疾病是我国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致病因素。若能够控制高血压疾病,那么70%~80%的脑卒中、心血管病都能得到避免或延缓发生。而中国的百姓有一个共性,即病轻不吃药。直到病情加重,引起心脑血管损害后再服药,却为时已晚。这也就是我所要强调的,中国百姓预防心脑血管病的一个误区。
另一个问题,即我们国家目前老年人基数,心脑血管病的病患数量也多;我们国家脑卒中的防控力量还不够,我们医护人员对脑卒中患者的科普教育意识薄弱。因此,需要我们的大医院从事脑血管病防控的专家下基层,走到脑卒中宣传教育的前线,去培训医护人员,让他们知晓脑卒中及其危险因素、救治方法等。那么,大量的病患就可以在二级医院得到救治。通过早期的筛查和防控,使得脑出血、急性脑梗等疾病防治有条不紊,脑血管病也会得到有效控制。
【主持人】现如今,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别严重,作为我国中华预防医学会老年病预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您对老年病预防有着怎样的建议或者看法?
【吉训明】我们国家对老年病的预防非常重视,尤其是今后的五年到十年,将老年病的防治作为重中之重的一个项目进行推动。在成立了中华预防医学会老年病预防专业委员会的基础上,我们将以心脑血管病的防治作为引导,主要以预防为主。
就我而言,高效地开展心脑血管病的科普教育、防治工作,能够有效带动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疾病方面的防治。以预防为主,建立心血管病委员会、健康教育委员会等一系列机构。其目的即建立老年病的治疗网络,开展全民的老年病保健防控的宣教工作,做到重于防,防重于治。
【主持人】您从一位普通医生走上医院领导管理岗位,再到国家科学自然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请您畅谈一下切身的体会,也为更多的青年们树立榜样。
【吉训明】由于偶然机会我走向了医院管理工作岗位,但从事医院管理不是我的初衷。尽管我所从事的急性中风抢救的临床工作挑战性强、风险大,我仍然非常喜欢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证实:第一,中国自己能够培养出有学术思想的优秀临床医生;第二,中国的青年医学专家照样能锻炼为优秀的医院管理工作者;第三,对青年专家而言,专业与管理相辅相成,在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同样能成为一名更出色的医学专家。
我走上管理岗位后,先后主管医疗、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在学科建设管理工作中,不断将优秀临床专家、杰出科研工作者和团队领军人才的标准整合在一起,形成临床科学家的理念和标准,先锤炼自己,同时帮助和严格要求同事。因此,无论科学管理思想的形成,还是学术眼界的开拓都与所从事的工作密不可分。我国当前的经济和医疗形势给青年医学专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青年医务工作者可以按照自己的一种理想努力拼搏,荣登国家杰出青年这样的学术平台。国家杰出青年对临床青年医务工作者而言,不再是遥不可及。这里,我首先要感谢宣武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对我的培养和工作的支持;其次,更要感谢我所带领的团队。再次,要感谢家人对我的培养、支持和理解。
当然,如何兼顾做好管理、临床和科研工作是对我的重要挑战。多年的工作历程中,一方面,做好我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医疗工作,并把握科研机会。以我走过的道路为鉴,向我们青年医师证实:其一,要将自身培养成为具有学术思想的优秀青年医生;其二,青年医生要专注于自己的学术;其三,青年医生应该为我国医疗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这不局限于临床工作,而是应该放开眼界,开展更多的学术工作,充实自我并开拓眼界,得到全面的发展。
【主持人】在此祝贺您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称号,为我们的医务工作者树立了学习榜样。最后,请您为我们广大青年医务工作者给予一些鼓励。
【吉训明】祝愿我们的青年医务工作者有个健康心态、强壮的身体、和谐幸福的家庭,早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主持人】谢谢吉院长,谢谢各位网友的收看。我们的访谈到此结束。(刘佳 王娜 张晗)